迈向“无废之城” 从细节做起——来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长春市的系列调研之二
时间: 2024-07-15 07:47:59 | 作者: 环卫桶
在长春,垃圾分类已迈入工作全面推开后的第五个年头。最初人们只注意到小区里出现了形状不相同的垃圾桶,再到示范小区的带动,直到今年5月,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我们深知,垃圾分类将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果 “一步到位”的难度太大,我们又能从哪些小事做起,积跬步而至千里?
每到星期五,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放学时,8年14班的孔维苒“左右开弓”地拎着两大袋空矿泉水瓶,他的妈妈巩玥会开车到校门口,带上孩子一起驶向回收站。
孔维苒在吉大附中颇有“影响力”。各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都知道有这么一位“专门回收空瓶子的同学”,他们很细心地把教研室的空瓶子攒起来留给他。对此,孔维苒的班主任说:“7年级开学,他就提出在学校回收矿泉水瓶,我特别支持,在班里开了一次‘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班会,同班的吴思远、魏子翔、郭铠齐、张哲瀚……大家都加入进来。有了高年级的示范,现在连小学部的同学都知道,攒了瓶子给孔维苒拿来。我想这也是吉大附中‘崇德励志,为国担当’校训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身为高校教师的巩玥,开始听到儿子要“收瓶子”时还是有点意外的。她小心翼翼地问,“你不怕同学说你收破烂儿?”孔维苒则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她的顾虑——每当攒够30元,他就买一些小文具或者小点心分给全班同学和老师,让大家都感受到环保回收带来的快乐和意义。“更有意义的是,抗疫期间,他用回收垃圾挣的钱捐了款。”从此,每周五共赴垃圾站,成了娘俩儿一项固定的亲子活动。
“惜物”的长春市民如今比比皆是。长春市万科翡翠学院小区里,“收旧大爷”是业主群的关注焦点之一。“大爷从海南回来了吗?”不时有人这样问。和大爷家熟悉的邻居知道,“他家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回收垃圾不是为了卖钱。老人家空闲时间经常背着个袋子,胸口挂着个二维码,上门收取可回收垃圾。”所以,每年大爷去海南过冬时,不少人开始惦记他。
通过调研发现,过去人们常把回收垃圾的人与 “拾荒人”或者“收破烂的”联系在一起。而今天,无论是在校学子、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他们回收垃圾更多侧重于发掘其再使用价值——一些年轻人在街头发现功能完好的闲置生活物品,会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提示有需要的人进行免费认领,于是有人用认领来的旧家具布置了新家。
可回收垃圾的旅程自我们手中开启,循环一圈,最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身边。比如塑料,聚乙、聚丙、聚酯、单色、双色……类别达100多种,其中最贵的可乐瓶,回收加工以后能做成西服的衬里、提包等,“改头换面”后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正确垃圾分类和处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2014年,哈尔滨市南岗区保洁员刘女士在工作中被不明物品炸伤,双眼角膜受损,手被烧伤;2016年5月,广东一名环卫工因装修垃圾内物品与铁铲碰撞发生化学反应爆炸,左前臂当即被炸断,双眼球挫伤;2017年,云南易门县环卫工人李云芬在清扫作业时被铁皮划伤,导致左手大拇指血管被划断;2018年除夕夜,浙江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双手被垃圾中的一瓶强酸化学品腐蚀。
长春市朝阳区行政执法管理局前进保洁中队负责人齐成和记者说,在环卫作业中,垃圾桶内有时隐藏着玻璃、铁钉、针头等危险物品。环卫工人进行清理时,被刺得鲜血直流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分类意识不足、垃圾处理不当,最受伤的是“城市美容师”,也对居民的生活造成潜在威胁。
人们对垃圾最直观的抵触,还在于它对环境的影响。在长春市南关区长春明珠小区,一提起过去住在这里的一位居民——“收垃圾的老刘”,周边邻居都会叹一口气,“那时要是有智能垃圾分类站就好了。这位邻居在楼道里堆积纸壳,火灾隐患特别大。另一方面,纸壳和盒子里还混着厨余残渣和油渍,那味儿别提多难闻了……”由对垃圾处理不当的反感而产生的“邻避效应”,也给城市建设管理者带来非常大的考验。
垃圾分类,大家都知道“事儿肯定是好事儿”,但推行到“最后一百米”时,仍有很多顾虑和瓶颈需要突破。
市民吴女士在新家装修时就考虑安装厨余垃圾处理器,这样就解决了常堵下水的问题,但研究来研究去,橱柜里的空间不足,加上不菲的支出,“自动分类”的梦想最终没能实现。在记者调研中,很多人提及一个问题:如果定时定点收运或者撤桶并站,仍有部分居民将垃圾丢在原地,反而造成小区环境的脏乱差,让践行分类的居民失望或寒心。
有些市民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事实上,不分类的背后,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战斗。据住建部此前披露的信息,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带来的最要紧的麻烦就是垃圾对土地、水、空气的影响,直接造成呼吸道疾病、痢疾、癌症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其次是“寸土寸金”的流失。一方洁净土地,填满垃圾后成为一座垃圾山,意味着这里既不适合盖房子,也不能用于绿化。而慢慢的变多的垃圾意味着需要更加多垃圾车,建设更多处理厂,增加更多的支出。
所以,只有实现对厨余、纺织物、纸类、金属等多类垃圾的进一步分类指导,才能帮助居民们养成长期习惯,又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人们已经意识到,“应该有单位和小区在倒垃圾的过程中执行监管和指导。”万事开头难。已有单位迈出可喜的一步——在吉林省委党校,当教职员工就餐后把餐具放到回收处,会有工作人员礼貌提醒:请把用过的纸巾和厨余垃圾分离处理。记者经询问后得知,这一举措已实行两年。
在长春市绿园区红民小学,垃圾分类以一种更艺术、更有创造力的形式流行开来。因为村小的条件有限,音乐教师周文峰在分类过程中,把各种直径、材质的管子收集起来,进行仔细清洁消毒之后,制作出200多支竖笛,还有横笛、排笛。他曾经的梦想是“让每个喜欢音乐的孩子都有件趁手乐器”,如今全校百余名学生中已有60多人参加了乐队,每人都会演奏一种以上的乐器。受周老师启发,整个学校的师生仿佛启动了“魔法”,纷纷自己动手研制学具、教具、实验器材。在这里,矿泉水瓶与竹蜻蜓能组合成飞行器,纸壳盒与眼镜片则变身为简易照相机。
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是一个“长跑”,生活垃圾分类也是个技术活儿,其施行必须循序渐进。在长春柏翠园小区,刘姝言作为物业工作人员已经干了4年,小区成为分类试点不久,她就参与了这项工作,负责逐栋对收集垃圾进行分类检查。从一开始的耗时小半天,到现在只要1个多小时,改变在悄然发生。
垃圾分类也是个接力跑。根据住建部要求,我国将力争今年底前使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分好自家的垃圾,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一个必经节点,也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接力与配合。
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春,其前段分类、后端处置方式发生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将对话长春的城市管理者,进一步审视这座城市的“成绩单”与“进度条”。你身边出现了哪些分类达人?对垃圾分类的具体环节有什么建议?请发送邮件至,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