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五周年正在进行哪些新探索?
时间: 2024-07-09 02:50:29 | 作者: 零件盒系列
上海徐汇区宛南六村的新垃圾箱房面积从37平方米扩建到100平方米,配备了科技装置,内部自动除臭,投放口可感应开门。
02《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五年来,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明显提高,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
03为提升市民群众的分类投放便捷度和获得感,2023年,全市先行先试完成了521个生活垃圾房标准化改造和347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建设。
04此外,上海正探索垃圾分类碳普惠体系,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将得到碳减排的补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这座建于1979年的老小区,非流动人口3000人左右,早期的垃圾箱房甚至无法容纳居民日常产生的垃圾量,垃圾桶只能摆在外面,一到夏天就臭味弥漫。在这住了40年的居民周玉娥说:“以前的垃圾房就是一个空壳子,没门,垃圾桶都是开放式的。后来装了两扇门,还是不行,很脏,味道大。”
在徐汇区宛南六村,居民投放垃圾。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除署名外)
今年3月,崭新的垃圾箱房落成,面积从原先的37平方米扩建到100平方米,配备了科技装置,内部可以自动除臭,投放口可以感应开门,外部设置了智能监控,居民一旦错误投放垃圾就会有语音提醒,误投放的消息和照片也会推送给保洁人员。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五年来,变化的不单单是垃圾箱房等硬件设施,垃圾分类意识也深入人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不断优化。
宛南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嵘捷说,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要建立志愿者队伍宣传引导;几年下来,现场已不再需要引导员,大家都自觉分类。楼组党建自治小组会进行常态化宣传和自我监督,比如有租客搬进来,自治小组会上门告知垃圾箱房的开放时间、投放要求等。
垃圾投放时间已经改了五次,“刚开始只有早上傍晚各一小时,后来觉得跟居民实际生活不符,就根据居民一轮轮的建议,调整到目前的三个时段,早上、傍晚各有三小时,中午一小时,居民吃完饭也能扔垃圾。”孙嵘捷说,目前小区还在围绕垃圾精细化分类、垃圾箱房设备等问题进一步征求居民意见。
“现在垃圾箱房弄得漂亮一点,没有臭味,大家都舒服。基本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干垃圾和湿垃圾要分开。”周玉娥感慨,这些年,扔垃圾这件小事儿变化太大了。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五年来,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社会参与热情显著提升,市民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已达到97%,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5%。
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也明显提高。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今年1至5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1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11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0吨,较《条例》实施前分别增长1.8倍、15倍和70%,干垃圾减少17%。
6月29日早上9时,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均泰丽轩小区的垃圾箱房,保洁员把三桶湿垃圾拖到了路边,没几分钟,垃圾清运车就开过来运走了垃圾。
垃圾箱房门口有一块“垃圾分类精准报时显示屏”,显示着垃圾清运车的行车线路、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该线站,保洁员只需根据预计到达时间提前10分钟拖出垃圾桶即可。
在上海中心城区,有不少小区像均泰丽轩一样,垃圾箱房位于马路边,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后由保洁工拖至沿马路一侧等待清运。“保洁工为确保不错过清运车辆,往往会提早一两个小时把垃圾桶拖出来,造成垃圾桶在外摆放时间过长,不便行人通行,夏季湿垃圾还易产生异味,对旁边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曹家渡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蒋志磊说。
有了类似于公交报站的精准报时,保洁员能够准确的通过清运车辆作业情况,提前几分钟拖出垃圾桶就可以,减少垃圾桶在马路上摆放的时间。“如果配合好,清运车来了就能装桶,整个线路顺畅的话走一遍一小时不到。”蒋志磊说。
目前,静安区已选定三条线路作为“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试点,除了垃圾房安装的显示屏,提示车辆到达的短信也会同步发送到保洁员手机,为日常垃圾按时清运提供双重保障。
途经均泰丽轩的线路为湿垃圾清运线路,已运行两周。蒋志磊说,环卫清运车辆有GPS定位,像公交车报站一样,系统预估到达时间,目前稍有几分钟误差,但是在可控范围以内,数据积累多了以后能提高预估的精确性。后续将依据需求升级系统,比如增加语音播报、故障警报等功能。
行走在上海的小区、街头,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在徐汇区,道路上以前的大投口的二分类废物箱已经全部更换为精细化投口废物箱;容易跑冒滴漏的传统湿垃圾收运车已经全部更替为无滴漏车型,并加装了密封条。
上海徐汇环卫服务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冯超介绍,公司在去年搭建了“智慧环卫平台”,对车辆作业区域加装摄像头,实时捕捉和记录车辆作业行为,有效加强了垃圾分类收运的全程监督。根据对垃圾清运班次和数据的分析,徐浦子公司将原有的5个干垃圾清运班次车辆合并调整为4个,并将多余车辆作为备车;公司所有环卫车辆的有效工时从不足60%提升到70%以上。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五年来,社区分类投放环境一直在优化。《条例》实施后,为满足分类投放功能,全市首轮推进了2.1万余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实现投放点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的“五个规范”。为逐步提升市民群众的分类投放便捷度和获得感,2023年,全市先行先试完成了521个生活垃圾房标准化改造和347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建设。
生活垃圾全程体系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全市增加配置了规范型可回收物清运车372辆、有害垃圾清运车134辆。同时对传统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进行标志标识改色,配置湿垃圾清运车1801辆、干垃圾清运车3517辆,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需求。全市建成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设施9座,每天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从2018年底的1.4万吨增加到目前的3.6万吨,增长了1.5倍。2021年11月底,全市提前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至“十四五”末,全市设施处理总能力将进一步达到3.9万吨,为本市干垃圾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提供全面保障,同时将为协同处理其他固态废料提供基本保障。
以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为例,近五年来,这里实现了由填埋为主向干垃圾焚烧结合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转变。相对《条例》前,干垃圾焚烧能力从3000吨/天提升9000吨/天,湿垃圾资源化能力从零提升至4500吨/天,填埋量从7000吨/天降至零填埋,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2%。随着数字老港系统建设、工业旅游基地创建、无废园区建设、运行管理标准化试点创建等,老港基地已从“垃圾码头”转变为“无废老港”、“花园老港”。
生活垃圾资源回收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量质齐升,从2018年底的3382个服务点、93个中转站、6个集散场,到目前的1.5万个服务点、205个中转站、14个集散场。2023年,为更好地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资源回收利用效果,方便部分市民“卖废品”需求,全市完成了“沪尚回收”标识更新,升级建成3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
生活垃圾分类环境效益显著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后,进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干垃圾焚烧的热值有效提升,焚烧每吨干垃圾的发电量由300度左右上升到600多度,烟气中的颗粒物、二噁英检测浓度低于欧盟2010标准排放限值的10%,达标的稳定性和效果明显显现,也助力全市空气环境的改善。
2023年9月起,上海市绿容局牵头,联合绿色账户、城投相关企业和高校等14家单位组成政产学研团队,启动上海垃圾分类碳普惠体系探索和实践。
人们常说垃圾分类是践行低碳生活,但具体能减多少碳?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毕珠洁介绍,根据初步研究结论,以上海2021年实际垃圾量数据来计算,上海垃圾分类全过程是减碳的,年减排量约117万吨。居民源头投放和后端企业的贡献比约7:3。
她进一步解释,垃圾投放到收运本身并不能减碳,需要依靠末端处理的厌氧产沼、好氧堆肥等工艺转化,沼气可用于发电、制CNG(压缩天然气),通过资源化利用最终达成减碳目的。
探索碳普惠体系的意义何在?毕珠洁说,“我们把上海垃圾分类前后的实际运行数据做了系统测算,核算出上海的减排情况,基于总体核算,可以推出简单的计算公式,这样大家以后能快速知道自己的减排量。不一样垃圾的减排量不一样,湿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减排量显著优于干垃圾,因此,一些企业会监督员工不要混投干垃圾和湿垃圾,从而优化个体行为。”
另外,“减碳的核算方式本身是面向碳交易市场的一套方法学,有着严格要求,需要对各环节的垃圾重量和质量进行监测,因此能为整个上海的垃圾分类智能监测体系提供更好的支撑。”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称,下阶段将继续贯彻落实《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坚持常态化管理、便利化分类、减量化使用、系统化治理、资源化利用、智能化监管的工作思路,一直在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一是以提升市民感受度为出发点。坚持便民原则,推动“美+净+智能”化改造,持续推动投放点改造提升,配套完善固定式洗手池、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五个装置”,配置无需手动开门(开桶)以及智能监管设备,至2025年,全市计划推进生活垃圾投放点微更新2.1万个、专项更新8000个、建成精品小区(村)1100个。
二是以提高资源化水平为主线。线上大力推广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及“沪尚回收”微信小程序;同步提升社区内的可回收物服务点(包括自助回收箱、分类投放点、流动回收服务点等),建设街区内的惠民服务点;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市民便捷通过小程序找到周边服务点,同时为行动不方便人群通过社区公益渠道或是可回收物主体企业公益服务,提供可回收物资源上门回收服务。惠民回收服务点,今年将率先建成300个,到2025年计划累计建成800个。
三是以探索垃圾分类碳普惠为发展新动能。抓住双碳战略机遇,根据《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针对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在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减碳行为,基于本市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可以适用在碳普惠范畴。如果相关课题组的论证通过且成立,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将得到碳减排的补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可能会让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为社区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社区环境改善得到新的资产金额来源。该方法学已经在市生态环境局初步备案,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正完善。